中国半钢轮胎:突破与挑战并存
在汽车工业这个庞大的系统中,轮胎无疑是与驾驶安全和性能相关的核心组件。作为消耗品,它们的更换需求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售后市场。长期以来,中国汽车轮胎市场的话语权一直被外国品牌牢牢控制。从乘用车轮胎更换市场的价格结构来看,米其林、普利司通和大陆等外国巨头占据了主导地位。
走在北京四环和五环的汽车零部件城,随处可见外国轮胎品牌的标志。米其林、普利司通、大陆、倍耐力、邓禄普、韩泰等品牌店鳞次栉比,在有限的轮胎商业区内竞争。
然而,高品牌知名度并不意味着可观的销售额。对于外国轮胎品牌来说,年销量数百万辆已接近其业绩上限,而突破1000万销量更是遥不可及——这正是国内轮胎赶超并实施市场“围剿”策略所带来的变化。
1. 国内半钢轮胎的崛起
从2025年上海车展的轮胎原装备件数据来看,米其林、倍耐力和大陆等国际品牌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无论是顶级豪华车还是新兴汽车品牌,装备这些高端轮胎品牌似乎都能为车辆增添耀眼的光环。当然,其他轮胎品牌也表现不俗,并在越野等市场细分领域继续发力,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与此同时,中国轮胎品牌在车展上表现出色,许多新车选择配备国产轮胎。这一现象表明,中国轮胎正逐渐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玲珑轮胎和朝阳轮胎凭借多年在原装备领域的深耕,成功与多家汽车公司达成合作。
在上海车展期间,玲珑轮胎的高端品牌Atlas引起了许多关注,许多新车将其作为标准配置;朝阳轮胎同样不逊色,频繁出现在传统汽车公司和新兴动力品牌的车型中。此外,玛吉斯和万力等国产品牌也凭借其卓越的产品性能,在车展上成为热议话题。
2. 市场结构的悄然变化
在北京经营轮胎业务超过20年的吴老板,见证了轮胎市场的变化。谈到近年来行业的变化,他深有感触:‘国产品牌在过去两年发展迅速,崛起的速度超乎想象。’吴老板分享的一组数据直接显示了国产轮胎的快速发展趋势。
据他介绍,过去外资品牌占市场份额的60%,而国产品牌仅占40%;现在,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产轮胎品牌的市场份额跃升至85%,而外资品牌降至15%。其中,朝阳、玲珑和三角等品牌的增长尤其显著。
尽管这一组数据可能存在某些地区限制,但它确实反映了一些市场的变化趋势。回顾2019年,当轮胎商业协会访问北京的轮胎店时,许多店员对国内品牌仍然相对陌生;但现在,国内轮胎品牌的崛起令人惊叹。
3. 前方的许多困难
到2025年,中国的半钢轮胎行业遇到了新的发展瓶颈。行业数据显示,在2025年第一季度,一些轮胎公司的半钢轮胎销售较2024年同期下降了1.6%。
尽管与卡车轮胎的两位数销售下降相比,这一下降相对温和,但毫无疑问,这一下降对行业敲响了警钟,并在连续两年乘用车轮胎销售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令企业深感担忧。
从具体公司的表现来看,在2025年第一季度,一些领先轮胎公司的半钢轮胎销售下降了近2%,而中小型轮胎公司的销售情况可能更加严峻。
在开工率方面,2025年1月至3月,中国半钢轮胎的平均开工率保持在70%,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然而,生产的稳定性导致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增加。在第一季度,半钢轮胎的平均库存周转天数达到了42天,比2024年增加了9.5天,比2023年增加了3天。更值得注意的是,自3月第一周以来,半钢轮胎的销售难度显著高于全钢轮胎。
出口数据显示,销量下降可能与价格上涨密切相关。2025年2月,轮胎出口的单价环比上涨了12.83%。国内市场也面临着涨价压力。在外资品牌的推动下,国内领先的轮胎公司已发布涨价通知,涨幅最高达到10%。由于零售终端的消费能力下降,企业订单数量也有所减少。
此外,作为中国轮胎流通中的关键环节,经销商和零售店对市场结构有重要影响。如果中国轮胎公司想要彻底打破外资品牌的市场垄断,必须关注并优化这两个环节。但现实是,经销商和轮胎店将追求利润作为首要目标,不会盲目成为企业竞争的工具。他们更愿意选择能够带来更高销量和利润的品牌。
中国半钢轮胎行业最大的短板是缺乏品牌意识,而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在品牌营销上的坚持和创新不足。
许多国内轮胎公司认为品牌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和较长的回报周期,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成效,因此缺乏对品牌培育的耐心。一旦一个品牌未能如预期发展,他们会迅速放弃,转向其他品牌。
这种分散资源的做法导致企业拥有许多品牌,但没有一个能够在市场上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尽管中国的半钢轮胎生产能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且拥有数千万生产能力的工厂不断涌现,但市场上真正享有良好声誉的品牌却屈指可数。
在竞争激烈的半钢胎市场,米其林和普利司通等外国品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果国内品牌想要实现突破,仍需继续努力进行品牌建设,改变基于降价的竞争策略,探索更加竞争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