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轮胎危机:关税重击
在2025年5月12日,中美关于轮胎贸易的联合声明就像是一颗快速起效的救心丸,暂时缓解了中国轮胎公司长久以来的紧张局势。轮胎行业的动荡并没有平息,反而在印度掀起了一场风暴。
曾经意气风发的印度轮胎公司CEAT刚完成了一个“蛇吞象”的收购,现在却深陷关税泥潭,演绎着真实版的“并购恐怖”。
印度轮胎行业一直自视为“性价比之王”。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靠近天然橡胶资源的优势,印度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五大轮胎生产国。CEAT、Apollo和MRF等本地品牌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一半,还将轮胎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2024年87亿美元的出口额是他们实力的最佳证明。
就在大家认为印度轮胎行业将要腾飞时,CEAT的赌博却让整个行业的命运急转直下。2024年底,CEAT花费4.2亿美元收购了米其林的Camso品牌和斯里兰卡的越野轮胎工厂。
这笔收购可以称为印度轮胎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接管国际品牌、扩展高端生产能力、瞄准欧洲和美国市场,无论怎么看都是一场好棋。
但谁能想到剧情会在短短几个月后就开始"翻转"。2025年初,美国商务部突然以"规避反倾销税"为由,对印度制造的越野轮胎展开调查,并威胁要征收高达210%的关税。美国的"大棒"尚未落下,欧盟又添了一刀,理由是"不符合碳排放标准"将印度轮胎的关税从6.5%提高到12%。
在双重打击下,CEAT的收购梦瞬间破碎。新收购的斯里兰卡工厂70%的产品是销售给欧美市场的农业轮胎和工程轮胎。一旦加征关税,单个轮胎的成本猛增180美元,价格直接失去竞争力。订单量像过山车一样暴跌62%。
CEAT的财报也很糟糕。2025年第一季度,其海外业务亏损1.2亿美元,股价腰斩。收购时是多么辉煌,如今却是多么尴尬。
印度轮胎公司的困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全球贸易的复杂真相。欧美国家将轮胎行业视为"热门商品"。在高喊自由贸易的同时,他们却竖起了高额关税壁垒。
美国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和欧盟的"新工业战略"表面上是为了支持本地产业,但实际上是在"给印度等竞争对手制造困难"。在短短三年内,印度轮胎遭遇了八次反倾销调查,涉及总金额高达25亿美元。这不是商业,而是被当作"活靶子"。
除了外部压力,印度轮胎行业自身也存在许多“硬伤”。过去,它依靠低价征服世界,但如今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性价比优势越来越弱。
更重要的是,在高端轮胎技术方面,印度公司与国际巨头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差距。对于如防爆轮胎和智能轮胎等高科技产品,印度公司的市场份额不足5%。CEAT收购Camso,想要“曲线超车”,但在技术消化之前市场已经消失。这真是两败俱伤。
面对这一危机,印度轮胎公司也开始“自救”。CEAT等巨头忙于开拓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场,并在肯尼亚建厂,利用当地的关税优惠政策寻找另一条出路。
一些公司还尝试通过收购美国的废旧轮胎回收厂“曲线救国”,将“外国垃圾”变成“热饼”,这不仅符合美国的环保政策,还降低了关税成本。
这场关税风暴不仅改变了印度轮胎公司的命运,还为全球轮胎行业敲响了警钟。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和激烈的技术竞争,依赖低价扩张的旧路已不再可行。
中国轮胎公司看到印度同行的经验,必定会感到压力——毕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全球市场中,没有人知道下一个“黑天鹅”会飞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