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韩国巨头在轮胎市场反击
今年五月,韩泰、库姆霍和宁仙,这三家韩国轮胎巨头,接连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这份成绩单就像投进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在全球轮胎行业中激起了涟漪。
三家公司轮胎业务的总收入达到225亿元,同比增长12.31%。在经济复苏仍然疲弱、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当前环境下,这一数字引人注目。
更有趣的是,这一收入规模几乎达到了同期中国九家上市轮胎公司收入的85%(285亿元)——你知道,中国是全球轮胎生产和出口的“超级大国”,而这九家上市公司是行业的领军企业。
详细看看数据,韩国轮胎的增长绝不是偶然。在韩国,随着现代和起亚等汽车制造商的销量恢复,配套轮胎的订单也随之上升;海外市场则是其真正的“增长引擎”。
在北美市场,韩泰凭借其为皮卡和SUV定制的全地形轮胎成功进入福特和通用的供应链体系;在欧洲市场,库姆霍为应对环保法规开发的低滚阻轮胎不仅赢得了一些大众车型的订单,还在售后市场上畅销。
宁仙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专注于高性能运动轮胎。在赞助WRC世界拉力锦标赛后,其产品在欧洲改装车市场的份额翻倍。
将目光转向中国,尽管中国的九家上市轮胎公司规模庞大,但在这场竞争中稍显被动。
山东一家轮胎公司的高管私下承认:"我们的工厂年产能力达数千万条轮胎,但大多数是为外国品牌进行代工,我们自己的品牌在海外市场并不知名。" 这一困境并不是个别案例。
与韩国公司通常将5%-8%的收入投入到研发相比,许多中国公司仍然依靠低价格来抢占低端市场。一位欧洲买家曾抱怨:"中国轮胎的价格确实有吸引力,但在同规格的产品中,韩国品牌在湿抓测试中可以多获得两个星级,因此消费者自然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
品牌建设的差距更为直观。在欧洲汽车零部件城,汉高的蓝色招牌和耐克森的橙色标志随处可见,商店展示着赞助活动的宣传海报;而中国品牌的柜台常常藏在角落,依靠"买三送一"的促销标志吸引顾客。
这种品牌影响力的差异直接体现在产品溢价上——在同规格的乘用车轮胎中,韩国品牌的平均售价比中国品牌高出30%。
然而,中国轮胎公司并非毫无作为。在东南亚市场,玲珑和赛轮等公司通过依靠在当地建厂的成本优势,成功赢得了日本汽车制造商的支持订单;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为国内轮胎开辟了新的赛道。
一家新兴轮胎品牌的创始人透露:"在我们推出专门为电动车开发的静音轮胎的半年内,我们已经收到了来自蔚来和小鹏的长期订单。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和韩国轮胎公司之间的这场“收入竞争”本质上是全球轮胎行业重组的一个缩影。
韩国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营销来开拓市场空隙,而中国公司则依靠规模经济和本地化策略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未来,随着智能生产的普及和碳中和政策的收紧,这场竞争的战场将变得更加多维,最终受益者可能是能够在性能、价格和环保之间找到平衡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