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公司的艰难第一季度开局
截至2025年5月15日,全球大多数轮胎公司已披露其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从整体数据和市场反馈来看,大多数轮胎公司并未有理想的开局,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在亚洲,轮胎公司总体呈现出收入增加、利润减少的趋势。以锦湖轮胎为例,其2025年第一季度的收入为1206.2亿韩元(相当于人民币60.2亿元),同比增长15.5%,且已连续六个季度超过1万亿韩元。
看似收入增长情况良好。然而,深入分析利润数据表明,其利润达到132.3亿韩元(相当于人民币6.6亿元),同比增长25.3%,但这一增长是通过增加高端产品和大尺寸轮胎销售的比例等策略实现的。
如果排除这些因素,成本压力对利润的侵蚀不可小觑。以青岛双星为例,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35亿元,同比下降-3.89%;净利润为-1.04307903亿元,同比下降-382.86%,销售毛利率仅为2.07%。经营状况不佳,在亚洲轮胎公司中,收入增加、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情况并非个例。
欧洲和美国的轮胎公司也面临困难,销量持续受到影响。欧洲轮胎和橡胶制造商协会发布的数据表明,2025年第一季度,欧洲卡车和乘用车轮胎出货量同比下降4%,降至269.5万条,农业轮胎出货量同比下降4%,降至20.3万条。
尽管欧洲轮胎市场在消费轮胎领域有所恢复,例如乘用车轮胎销量同比增长3%至5872.7万条,但整体市场结构的变化使得欧美轮胎公司面临商业车辆轮胎等领域销量下滑的困境。
在美国市场,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税政策于2025年5月3日正式实施,对进口的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25%的关税。这无疑会对在东南亚设厂或向美国出口轮胎的欧美公司供应链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其销售和市场份额。
原因在于疲软的汽车销量是主要因素。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降低了消费者购车的意愿,而新车销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了原轮胎市场的需求疲软。从支持市场数据来看,2025年第一季度,全钢轮胎的配套量受到商用车生产的影响,呈现出下降趋势。
卓创资讯估计,2025年第一季度商用车的累计生产仍将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在此驱动下,全钢轮胎的配套量也将减少。在乘用车领域,尽管一些地区有政策刺激,但整体市场增长乏力。尽管半钢轮胎的配套需求有所增加,但增幅有限。
汇率波动也给轮胎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轮胎公司的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
汇率的不稳定使得公司难以计算成本和设定价格。例如,当当地货币升值时,以当地货币计价的进口原材料成本似乎降低,但以外币计价的产品出口价格相对较高,这削弱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影响销售和利润。
如果货币贬值,进口原材料的成本将上升,压缩公司的利润空间。许多亚洲轮胎公司在海外市场有大量业务布局,汇率波动对它们的影响更加显著。
持续的高成本也是行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轮胎生产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如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和炭黑,经常波动且普遍较高。一方面,世界主要橡胶生产区的异常气候和不稳定政治局势等因素影响天然橡胶的生产,导致供应减少和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原油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合成橡胶和炭黑的生产成本,因为合成橡胶以石油为原料,炭黑的生产也与石油产品密切相关。此外,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也持续上升,导致轮胎公司的总成本高,利润严重压缩。
在高通胀率下,轮胎市场份额也正在发生重塑。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更加谨慎,对价格在高通胀环境中更加敏感。这使得一些低端和中端轮胎品牌凭借其价格优势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定的增长份额,而高端品牌的市场份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与此同时,市场竞争变得愈加激烈。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不得不采取降价和促销措施,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在成本压力和市场竞争的双重挤压下,一些中小型轮胎企业陷入困境,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